张沁文(前排右一)和其他布展的让进年轻人,此次布展他们都是食障神病义务劳动。受访者供图
“爱,碍患bombay chart matka食物与生命”主题展的被专科展圈宣传海报。受访者供图
“爱,家精食物与生命”主题展的医院用画一组作品《我的朋友》。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供图
正在进行“爱,粉年食物与生命”主题展的轻人600号画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供图
“爱,让进食物与生命”主题展开展后的食障神病首个周末,来看展的碍患年轻人络绎不绝。受访者供图
“妈妈,被专科展圈半年前我和你讲过同学饮食紊乱的家精状况,其实也发生在我身上。医院用画你只看见我瘦了很多很多,粉年又胖了很多很多,闭经了很久,又治好了。但你不知道我一个人走过、哭过、摔倒过的80%康复路程。”
“那些食欲,体重秤上的数字,食物包装上的热量表裹挟着我的生活,我被围得密不透风。对不起,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了。”
“在这种恐惧和自卑中,我一边用食物填补内心的空虚,一边狠狠把它们吐出来防止自己变胖。但我一直知道,那只是食物,那永远替代不了爱。”
上述这些进食障碍患者的心声选自张沁文自媒体账号的公开留言。张沁文曾经也是一名进食障碍患者,2018年,张沁文23岁,bombay chart matka体重只有50多斤,体脂率不到2%,一度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ICU)。现在的张沁文已经康复,并成为一名进食障碍的科普博主。
7月1日,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一场以科普进食障碍为主题的展览开展,展览的名字是“爱,食物与生命”。张沁文是策展人之一。展览中的一件展品便是张沁文收集的关于进食障碍的网友留言,展品的介绍语写道:“来自大家冰山一角又震耳欲聋的点滴,组成了泉源之地。”
让进食障碍患者被看见
展览开展当天,上海下雨,但现场仍来了上百名参观者,以年轻人为主。展览场地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一条走廊里。这条100多米长的走廊墙壁上陈列了70多件展品,大多源自进食障碍患者。
其中一件展品是“长”了尖刺的餐具,一双手因为拿着这样的餐具吃饭被刺出血。张沁文觉得,这幅作品很好地反映了进食障碍患者的困境。“对一个进食障碍患者说‘你要好好吃饭’,就好像跟一个断了腿的人说‘你要站起来’一样。”张沁文说,这种感受很难用语言描述,而艺术作品则能更直接地表达患者的痛处。
展览所在的走廊位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康复科外,而艺术创作正是医院康复科的一项治疗内容。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赵敏在展览的开幕式上表示,艺术展是提升公众健康意识、促进患者康复的有效途径,期望通过此类活动,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
2017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成立了进食障碍诊治中心,该中心主任陈珏介绍,进食障碍是以反常的进食行为和心理紊乱为特征,伴发明显体重改变和(或)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类心身疾病,主要包括厌食症、贪食症和暴食症三类。其中,厌食症的死亡率高达5%-20%,是死亡率最高的精神障碍类疾病。
高死亡率的同时,厌食症还伴随着高治疗拒绝率和治愈前高脱离率。“厌食症患者的特点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问题,往往是父母带着他们来看病,或者学校老师发现孩子极度消瘦要求去医院检查。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非常害怕体重增加,导致治愈前脱离率高。”陈珏说,厌食症属于精神科的难治性疾病。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食障碍诊治中心是此次展览的主办单位。展览中一件展品的介绍信息写道:“热爱食物是一种哲学,一种信仰。但是在如今纷繁的信息和快节奏的生活中,它往往被掩盖了色彩,我们让焦虑夸大了对自己外貌的不满,把情绪发泄给了饮食。”
张沁文还记得,病情最严重的时候,她恐惧每一粒米。吃饭的时候,她会悄悄地把米饭藏进衣服的口袋里。妈妈洗衣服的时候,经常会在口袋里发现食物。
被确诊之前,张沁文曾去过内分泌科、妇科等科室,花了很多钱,却又查不出病因。这也导致她很恐惧去医院。确诊过程之所以波折,除了她自身不愿意面对疾病,还因为当时进食障碍的知晓率不高,在医生群体中也是如此。
波折的确诊过程,也是张沁文走上科普之路的主要原因,“我在(医疗资源充足的)上海花了1年半的时间才确诊,进了ICU才知道自己得了进食障碍。”张沁文说,很难想象在其他地方得这个病的患者,确诊之路该多艰难。
2019年,张沁文办了一次“进食障碍”的市集,当时大多数人都只是路过了看一眼,对进食障碍的概念并不了解。2021年,她办了一场以“身材焦虑”为主题的展览,希望用更直白的概念吸引普通受众,再深入探讨进食障碍。
这次办“爱,食物与生命”展览,张沁文希望让更多人看到并了解进食障碍。有些人认为进食障碍是由审美取向导致的,“这只是浮于表面的,其实有很多更深层次的致病原因”。张沁文说,“被指责胖、丑时,并不是每个人听到后都会立刻想到用节食来解决问题。”
“爱,食物与生命”展览是公益展,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官方公众号关于这个展览的推送中写道:“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呈现与进食障碍相关的爱、食物与生命的主题。鼓励大众更好地去理解、接纳和关爱进食障碍患者,支持患者及家庭早日战胜进食障碍。”有北京的网友在推送下留言:“天呐!有从北京去上海观展的想法!这个真的很棒。”
牵头筹办该展览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宣传科负责人、精神科主任医师乔颖说,希望来看展的人可以成为蒲公英,把这些健康的心理知识传播得更远。
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科普心理健康知识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是一家治疗精神类疾病的专科医院,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600号,因此医院用于办展的画廊也被称作是600号画廊。“宛平南路600号”曾经是上海人骂人的话,现在却成了不少年轻人的“打卡地”,“爱,食物与生命”展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举办的第七次艺术展,媒体纷纷报道,“600号画廊上新了”。
第一次办展是在2019年。当时康复科有位医生说,患者们康复过程中画的一些画挺好看,想做一个简单的画展。第一次展览是在医院住院部一楼展出,条件很简陋,其初衷是向医院内部职工,以及来就诊的患者和家属展示。有人将这些作品发到自媒体平台上后,吸引了不少媒体报道。
被吸引来的还有一家美术馆的馆长。这位馆长说,作品很好看,但是展览的位置太简陋了,建议换一个专门的长廊布展。医院采纳了馆长的建议,选用了现在这条走廊改建成画廊。
除了进食障碍,600号画廊还展示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阿尔茨海默病、青少年心理健康等相关主题。2021年重新开展后,基本上每3-4个月举办一次主题展。此次进食障碍主题展将持续到9月30日。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出圈的不仅仅有600号画廊。2021年,医院食堂做了印有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LOGO的月饼,只供医院职工选购,没想到在网上一度火爆,被年轻人戏称为“精神饼”,有想买的年轻人说:“我要送给我‘深井冰’(网络语言,拼音是shēn jǐng bīng,为神经病的谐音——记者注)的闺蜜们。”
看到年轻网友们的热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决定“迎合”年轻人,今年端午节推出了“精神粽”,又叫“一举高粽”,是送给要参加中、高考学子的美好祝愿。乔颖说,粽子不会给人带来生物性改变,但是可以送上精神力的加持,而精神力才是面对困难、面对痛苦时最好的武器。
去年中高考前夕,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推出向日葵种盆,又名“浇好运”。推介语写道,向日葵是一种象征着希望和生命力的植物,在阳光下,它们能够茁壮成长,并且会随着太阳的运动而转向。这个过程就像你们在学习和考试中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一样,让你们充满信心和勇气。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出圈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乔颖说,文创作品出来后,有些人认为不应该拿精神疾病患者炒作。面对这样的意见,医院的相关负责人回应,只有内心存在偏见和歧视的时候,才害怕和公众讨论,如果内心平静、开放,又害怕什么呢?
7月6日,张沁文又去了一次600号画廊,看到画廊里人头攒动,她忍不住感慨道:“天呐,好感动,第一次看到有这么多人在画廊。”除了这次画展,张沁文还参与了前3次的画展,她亲眼见证了600号画廊的影响力在逐渐变大。
作为年轻人中的一员,看到600号画廊这么出圈,张沁文很开心,“‘600号’曾经被污名化很严重,现在这么多人来看展,意味着这些人不再觉得进出‘600号’是一件羞耻的事情,而是更加柔和地去接触‘600号’。”
用心理学填补欲望和理智间的落差
此次展览一共有200多件展品,经过筛选,最终留下了70多件。展览的整个策展过程历时近两个月,乔颖说,她也看到了一些很有张力,同时又比较有暴力性、血腥的作品,尽管画得很好,但是最终还是没有被选入,“虽然画展的主题是疾病,但我们还是希望通过一些比较温暖的、风趣的作品,给大家积极向上的感受,而不是去体现患者心理的阴暗面”。
在所有展出的作品里,《我的朋友》是乔颖最喜欢的作品之一。患有进食障碍的作者自述“我的肚子里有只小兔子。我饿了她就在我的肚子里蹦跶,吃饱了她便躺下睡觉。她喜欢吃什么,我就喂她什么。直到某天,有人和我说我看起来很胖。所以我停下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喂她了。我细数每一粒进口的食物。她难过得哭了起来,而我继续数着。她啃咬我的胃,喝我的血,我仍在数。终于,她逃到了我的脑子里。现在轮到她了。于是我开始吃。吃、吃、吃,我不停地吃。吃到我数不清到底吃了多少。吃到我难受得想吐。吃到食物塞满了我的喉咙让我无法呼吸……”
与文字搭配的是作者的卡通绘画,同时运用粉色、灰色和黑色来表达不同的情绪。乔颖说,《我的朋友》以升华的方式让参观者更直观地感受到进食障碍患者内心的痛苦和积极,同时还可以有艺术美的享受。这组作品代表了此次画展的一个筛选原则:既保证科学性,又保证艺术性。选画的过程,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食障碍诊治中心的医生和艺术家共同把关。“作为一家公立医院,在院内办这样的画展,科学性是首要的,在此基础上再加一些艺术性、趣味性。”乔颖说。
乔颖发现,每次办展吸引过来的志愿者几乎都是年轻人,有大学生,甚至还有高中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心理健康的志愿者团队中,也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一项工作职责。作为临床医生,乔颖看到不少年轻人有“空心病”的倾向。所谓“空心病”是指“我不认为我的存在是对社会有意义的,我也不认为我是个有用的人”。乔颖解释说,社会的物质文明在快速发展,精神文明的发展也必须跟上,“心理状态里发展最快的是欲望,而不是理智。填补欲望和理智之间的这个落差,正是心理学所擅长的”。
陈珏介绍,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厌食症的发病年龄集中在13-20岁,平均年龄为16岁。陈珏在医院里见到的最小的厌食症患者只有7岁。张沁文也感受到,刚开始做进食障碍科普时,和她交流比较多的是大学生,随着科普受众的增多,她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高中生。
张沁文说,她之所以从厌食症里比较顺利地走出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家庭的支持。陈珏也表示,青少年治疗进食障碍,需要父母的持续帮助,父母需要明白,进食障碍是一种疾病,不是孩子的错,父母不能指责、辱骂和殴打孩子,需要尽快带孩子就诊和治疗,包括接受门诊医生随访、定期心理治疗、线上父母培训、住院治疗等。
展览开展那天,张沁文的妈妈也冒雨来参观,她在留言簿上写道:“生病就当下了一场雨吧!会雨过天晴的!阳光灿烂会在那里等你!”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 来源:中国青年报